“放生潭”八十年祭
轉(zhuǎn)載
于 2013/12/25 16:12:16 發(fā)布
IP屬地:未知
來源:
作者:黃竹生
2641 閱讀
0 評論
0 點贊
1932年,普義橋告竣后,陳肇英先生目睹鄉(xiāng)鄰們在浦陽江濫漁濫藥,造成生態(tài)失衡,遂與當?shù)丶澥跨姷黎?國民黨中將銜兵工廠廠長)、方青儒(省府社會處處長、國民黨中央委員)等人,商討議決,將普義橋上下各500米(上起上潮溪,下迄新宅村)水域,開辟為自然生態(tài)保護區(qū),俗稱“放生潭”,并立石柱為界。普義橋南建有普義廟,以農(nóng)歷四月初八日為廟會,化緣求施的道姑僧尼、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以殺生為戒,以放生為善,往往帶有各色水族,到橋下放生。倡導人勒禁規(guī)于石碑,違者,重則罰其出資做戲;輕則責其犒饅頭道歉。禁規(guī)落款處,赫然具著陳肇英、鐘道锠、方青儒大名,顯示了禁規(guī)的權威??箲?zhàn)時期,社會混亂,時有散兵游勇,恣意投手榴彈炸魚,曾有村民憤而剝下授意部屬炸魚的軍官衣服,以之示眾懲戒;1949年夏,一個國民黨潰軍的下級軍官,見魚群閃爍,也投手榴彈于放生潭中,從而激起民憤,迫使該潰軍的長官按軍法處置,并用“砂糖藕粉”向村民賠禮道歉。
周邊的村民們耳濡目染,常將平日捉到的小魚小蝦投入放生潭。不幾年,水族興旺,每到春夏之交的漁汛期,鰱魚成群結隊,自錢塘江溯流而來,大麥黃時上來的叫“大麥鰱魚”,小麥熟時上來的叫“小麥鰱魚”,背黑的稱“黑鰱”,背黃的稱“黃鰱”。黑鰱群棲之地,宛如塊塊烏云沉落水中,黃鰱聚集之處,猶似彩霞倒映江里。每到冬秋之交,盛產(chǎn)于延壽溪(今叫義烏溪)的又肥又鮮的大螃蟹則順溪而下,傳說這里的蟹很有靈氣,曾在石斛橋救過朱元璋。蟹背上還留有馬蹄的痕跡,因而被朱皇帝御封為“蟹王”。橫行的蟹,后跳的蝦,鉆進泥沙的沙鰍,潛居洞穴的龜鱉,徜徉淺灘的鸛鳥,停蹄喝水的耕牛,俯沖下來潤喙解渴的白鷺,躬身江邊掬水暢飲的農(nóng)夫……各不相擾,悠閑自在。蟬聲、哞聲、水流聲,聲聲入耳;橋色、水色、草木色,色色悅目。
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,充滿田園牧歌情趣的自然環(huán)境已悄然隱去,環(huán)境污染和生態(tài)失衡的巨大危機已經(jīng)降臨。普義放生潭及其生態(tài)保護區(qū),創(chuàng)建于茲,已八十年了,早已無處尋蹤,為重建和諧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故撰《八十年祭》以記之。